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2015-05-22 10:44   审核人: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辛亥革命的意义

    四、教学时间:2学时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拒绝退兵,妄图在东北推行“黄俄罗斯”计划,这与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190426日,日本向驻扎在旅顺的俄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场为了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竟然实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除了划出“交战区”外,还要严守局外中立。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在中国的利益,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英国在西藏燃起战火,德国也将炮舰驶入长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主要表现在:

    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政治上通过驻华使节直接控制清政府,把持很多重要的部门,甚至很多外国人进入地方衙门供职;经济上通过对华资本输出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军事上通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派系并欺骗人民,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谕旨,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1906年,为了抵制各地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西太后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宣布在中央筹设咨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23条中共有14条是维护君上的权力的,19115月组织了“责任内阁”,但大部分内阁成员由皇族组成,“皇族内阁”遭到立宪派和一些汉族地主的不满和反对,所谓“立宪”骗局至此完全戳穿。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

3.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商办企业大量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0世纪初,各地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1903年上半年,在上海等地和日本留学生中间的“拒法运动”和“拒俄运动”;

    1905年的因为美国迫害华侨,通过排华法案而引发的抵制美货运动;

    1903年开始的各省人民为了反对帝国注意控制我国铁路,矿山,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收回路权,矿权的斗争。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名义上是借外债修建,实际上将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对这些爱国运动的镇压,使运动的许多参与者认识到,救国要首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些反抗斗争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生和迅速发展。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在香港成立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随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团体主要有1903年到1904年由黄兴,龚宝铨分别在上海组建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和光复会;1906年刘静安组织的革命团体日知会,以及福建的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等革命小团体,这些革命团体推动了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一个标志。

    2.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

    伴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通过一些革命书刊,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震撼着中国的思想界。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对于启发人民的民主觉悟,组织和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作用最为显著。

    2)与保皇派论战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中,最能扩大舆论阵地,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是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保皇立宪派的论战。辩论的目的是扫清革命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揭露改良派反对革命,反对共和的真面目,这次大论战发生在19051907年,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论战主要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的:

    A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保皇派认为革命会导致瓜分内乱,用国家主义反对革命派的民族主义,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卖国方针才会导致瓜分险境,避免瓜分必须推翻清政府

    B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保皇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民智不逮”没有做“共和国民”的资格,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必须由清政府实行十年的开明专制,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根据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认为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君主立宪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的公理。

    C 要不要平均地权,梁启超等人认为土地国有违背了自然法则,将妨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派认为中国经济组织的最大弊病,就是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治革命应该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

    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拥护,冲破君主立宪的束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

    3.组织革命运动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了广州起义和惠洲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和鼓动工作,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包括190612月的萍浏醴起义,1907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1910年的2月和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等等。

    革命党人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只注意联络会党和新军,未能发动和依靠群众,急功近利,没有长久的战争准备,另外还有组织不利,准备不足和冒险从事等原因。但是革命党人的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却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影响。比如1911年的广州起义,在战斗中牺牲和被捕就义的有80多个革命党人,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造成矣。”

    4.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20世纪初建立的革命团体都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比较分散,力量不够集中,行动无法统一、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

    19057月孙中山会晤了宋教仁,黄兴等人。倡议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其他革命团体,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730日,各革命团体在东京召开筹备会议,孙中山提议新党名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

    19058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和《军政府宣言》,一致推选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的成立,基本结束了革命小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一定意义上统一了各地革命的步调。

    5.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三民主义”

190511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

1)主要内容

    A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陷入“外邦逼之”的境地,主要原因就是腐朽的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的焦点。

    民族主义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B 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在《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指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是民族主义,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要把他分两次去做。”并且在《军政府宣言》中勾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

    C 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孙中山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世界潮流也有敏锐的观察,他在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后认为,西方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和毛病,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革命成功后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平均地权,从而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功于一役”。

    孙中山试图用“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客观上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2)评价

    A“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B“三民主义”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是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在同盟会的对外宣言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主张打倒满族统治者,却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后来旧官僚进入革命内部;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但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具体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就不能真正地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把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更不能把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但是同盟会的成员对纲领态度并不一致,而且在组织方面,本部和地方分会之间始终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派系斗争,为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更严重,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在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同盟会也积极开展革命的宣传和鼓动活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作了准备。

    一、革命前夕的武昌

1.社会矛盾尖锐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帝国主义在华的重要据点,也是清王朝统治的一个中心,因此,社会矛盾尖锐。

2.良好的革命基础

武昌有比较良好的革命基础,湖北较早向外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另外武昌有很多支持和同情革命的新军。

    3.革命工作扎实

    武昌的革命工作比较扎实,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把新军作为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在武昌起义的前夕,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约有五六千人参加了革命组织,周围还聚集了无数倾向,同情革命的士兵。为武昌起义打下了群众基础。

    4.革命的时机

    19116月,四川爆发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声势很大,清政府实行镇压,制造了成都血案,同盟会会员吴玉章等领导了武装起义,荣县宣布独立,这是同盟会会员建立的第一个县革命政权,清政府率鄂军前往四川镇压,造成了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辛亥革命爆发

    1.19119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代表举行联合会议,筹划联合起义,推举起义总指挥,定于106日起义,因准备不足后来推至1011

    2.109日,起义参谋长孙武在俄租界制造炸弹是不慎爆炸,俄国巡捕赶来,逮捕了一些革命党人,搜去了起义的旗帜,信件,文告和革命党人的名册。次日设在武汉的指挥机关遭到破坏,武汉三镇戒严,开始在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紧迫。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集议,认为应该奋起斗争,1010日晚,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死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局,然后控制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也获得胜利,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控制。

    3.1011日,革命党人同立宪派聚会湖北咨议局,决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共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因为这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

    4.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发动起义夺取政权,到11月下旬,全国已经有15个省先后宣布独立。但是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四方,汇成革命洪流,促使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的作用,但是也给革命留下了隐患。

    三、中华民国成立

    1)临时政府成立

    122日,随着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为了克服独立各声各自为政的状态,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革命军占领南京后,各省代表决议将南京作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正当各方对临时政府代表的人选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之时,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孙中山在国内有崇高威望,对革命有卓越贡献,1229日,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元纪年,黎元洪为副总统,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了国务员名单,组成了临时政府,孙中山直接任命了各部的次长,局长等,128日,由各省都督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

2)法令措施

临时参议院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政治,社会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措施,包括:

    A 政治方面

    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男女一律剪除发辫,禁止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

B经济方面

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C文化教育方面

改学堂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为校长,禁用清政府的教科书,可以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的意义在于:

    1.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辛亥革命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

    4.世界意义——辛亥革命客观上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颠覆革命。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拥护共和骗取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信任和妥协,窃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了反对袁世凯破坏共和,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及其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这些革命斗争都失败了。证明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1.过程

    1)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震惊和仇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使帝国主义感到“恢复旧观,断无可望,”只好宣布“中立”,与此同时,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选中了袁世凯,并敦促清政府启用袁世凯。同时,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命令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但是北洋新军只听袁世凯的调度,清政府也只好考虑重用袁世凯。

    191110月,清政府启用袁世凯,先后授予他钦差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获得了军政大权。

    2)南北议和

    袁世凯巧妙地利用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一方面借用南方的革命力量来威胁清政府,进一步向他让权,一方面对革命党人又打又拉,软硬兼施。1218日,南北双方在上海开始正式谈判,双方约定,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即推举他为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会谈期间,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向南北和谈代表提出了“使目前冲突归于停止”的照会,压迫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3.清帝退位

    袁世凯在得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指使他的部下冯国璋,段祺瑞等联名通电,声称“誓死反对共和”,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和一些革命党人也开始极力向孙中山施加压力,加上帝国主义在外部的压力,孙中山在115日再次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于是,袁世凯开始加紧对清政府施加压力,29日,南北双方议定给清帝退位后特别待遇,212日,清帝在退位后隐居故宫,仍用皇帝尊号等优待条件下宣告退位。

    4.袁世凯上台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让袁世凯赴南京就职,并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月中下旬,袁世凯唆使陆军士兵在北京,天津地区发动兵变,一些立宪派,旧官僚和北洋将领叫嚷袁世凯不能南下,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也先后从外地调兵制造紧张局势,这样,3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用法律限制袁世凯上面,11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和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在国家机构上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的命令须国务委员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30日,由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组织的内阁宣告完成,4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1)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中国民族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但是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虽然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只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3)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就已经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因此虽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固。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

    1)改组国民党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大多热衷于西方的议会政治,希望通过建立政党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加上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政党林立,形成了拥护袁世凯集权的,主要由共和党和民主党组成的进步党,成为同盟会在国会中的主要政敌,而同时同盟会内派系林立,分裂严重,19128月,宋教仁在争得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其他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国民党继承了同盟会的一些纲领。

    2)刺杀宋教仁

    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袁世凯先后迫使唐绍仪和陆征祥内阁辞职,9月任命亲信赵秉钧为内阁总理,重新组阁,使一切政令完全按照袁世凯的旨意行使。

    国民党在191212月到19132月举行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大选获胜。引起了袁世凯的极大恐慌,此后,宋教仁又奔赴各地,发表演说,抨击时政,袁世凯于1913320日,派人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火车站,此事宣告了“政党政治”的破产。

    3)二次革命

    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5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筹备了内战经费后,找借口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党人节节败退,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

    1)袁世凯称帝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的步骤。

    191310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日,就任正式大总统;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法定人数不足,无法开会;

    1914110日,解散作为民主共和制度标志的议会,并停办地方自治;

    随后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代替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破坏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最后一点象征。《约法》中规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立法院在总统统辖之下,参政院由总统直接任命,12月,更规定总统任期10年,并可以无限期连任,为复辟帝制做准备;并与191559日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日本政府对其复辟的支持;

    191512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

    2)袁世凯垮台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倒行逆施和卖国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915年,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袁世凯称帝行为使北洋军阀内部也产生了分化,冯国璋等还提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帝国主义国家也对袁世凯的行为态度暧昧,日本帝国主义看到袁世凯即将垮台,转而支持段祺瑞,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322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但反袁斗争仍在继续,甚至他的亲信和心腹也举起反袁大旗,袁世凯在6月忧惧而死。

    3)护国运动失败

    在护国运动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于19147月另组“中华革命党”,并回国组织军事力量,组成中华革命军,成为反袁的最坚决的力量,但是孙中山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时为了防止良莠不齐和党内意见分歧,规定了严格的入党手续和组织纪律,把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作为入党的唯一标准,所以这时的中华革命党成了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不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到较大的影响,没能在反袁斗争中掌握领导权,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重新恢复的共和制徒具形式。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各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因而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京政府仍由北洋军阀控制。

    3.护法运动

    1)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各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日本支持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控制了中央政权,控制了皖,鲁,浙,闽等省,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控制了东北三省,另外还有一些小军阀割据一方。

    2)“府院之争”

    在北京政府内部,任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段祺瑞独断专行,排斥总统黎元洪,引起黎元洪和副总统冯国璋的不满,联合反段。1917年,日本想唆使北洋集团参加对德作战,加强对中国控制,段祺瑞也想借此机会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力主参战;美国见形势于己不利,唆使黎元洪拒绝参战,两方因为是否对德国参战的问题而激化,爆发了“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及其失败

    A张勋北上调停

    5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祺瑞到天津后,通电各省反对黎元洪,6月,准备向北京进军,没有军权的黎元洪陷入困境,同意军阀张勋北上调停,张勋代表的是一股封建复辟的势力,他和他率的“定武军”都拖着一条发辫,71日,张勋拥戴12岁的溥仪“登极”,恢复清朝旧制。黎元洪躲入日本公使馆。

    B段祺瑞“再造共和”

    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见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张勋复辟又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于是立即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向北京进军,讨伐张勋,辫子军一触而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元勋,重新继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后,黎元洪宣布辞职,冯国璋继任大总统,中央政府的实权仍操纵在段祺瑞手中。

    C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814日,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对德,奥宣战,以参战为名,于1916年到1918年,向日本借款达5亿日元,这些借款统称为“西原借款”,为了这些借款,不惜把中国的各项权益大出卖给日本。同时,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提出另外召集各省军阀指派的“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立法权,企图实现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和武力统一。

    4)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19177月,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提出了“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举起“护法”旗帜。同时西南军阀为了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想借护法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

    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

    9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以西南军阀的军队为主组成护法军,护法运动开始。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主要依靠西南军阀的军队,而西南军阀并不是真正维护民主共和,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去抵制段祺瑞的武力吞并政策,因此在革命形势稍有进展时候就通电主和,致使形势逆转,与此同时西南军阀开始排斥孙中山,孙中山于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为了“竟辛亥革命之功”,挽救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的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革命的武装,依靠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只是想利用孙中山护法的旗帜,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通过护法运动,孙中山对军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了“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二、孙中山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护法的革命口号也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不可能唤起群众。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护法运动后,孙中山继续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努力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 (◆补充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教学时启发学生自行思考)

    1)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正常发展,中国没有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经济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外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制度,因此他们不能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缺乏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性决定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特别是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纲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们发动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4)当时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一般的民众没有经过近代的思想启蒙,没有形成民主共和观念。

    经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向绝境,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补充内容)

    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由于教材篇幅有限,以及教学的重点安排,北洋军阀的历史并未讲清楚,所以简单整理这段历史,给学生一个完整脉络,加强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的认识,使学生更充分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更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一般从19123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奉行妥协退让,出卖国家权益,博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统治时期特点是: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

    北洋军阀对内实行专制统治,甚至复辟帝制,所谓共和只是徒有形式,人民的民主权利无从谈起。军阀们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2.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

    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差不多各派系的军阀在控制北京政权后,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过不平等的条约,大肆借款,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3.割据一方,连年混战

    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全国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领,并且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武力达到政治目的,继而又靠政治权力扩充军队,“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大小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致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同时各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权,致使政局动荡,政治统治秩序混乱。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大革命时期,南方国民党政府通过北伐摧毁了它的势力,把它赶下历史舞台。但不幸的是,由于产生军阀的社会基础并未改变,于是国民党新军阀代之而起。

六、思考题: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列举历史事实说明,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七、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