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概况  通知公告  时政要闻  理论学习  党建成果  党建百科  互动交流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研究>>党建百科>>党建文献>>正文
 
《新青年》:从文化月刊到革命罗针
2017-06-21 10:09   审核人:   (点击: )

邓涛

  一百年前(1915年)的9月15日,五四时期和新文化运动中最著名的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创刊于上海,“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而富于成效的启蒙工作”。第一卷名曰《青年杂志》,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任主编。

  陈独秀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青年应做到六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强调青年人的思想抉择当为:“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至北京。同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较系统地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随即写下 《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以示声援。因此,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从文体、文字方面拉开帷幕的。同年,十月革命爆发,《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才真正接触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自1918年1月起,《新青年》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编辑,文章全部改用白话文发表。不久,当时的北京政府教育部命令中小学的全部课本也改用白话文书写,从此正式废除文言。这是一个“震古烁今”的举动,标志着中国文人沿用数千年的文字淡出历史舞台。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全国出现了不少社会团体和进步刊物,实际上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新青年》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编。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但此时建立起来的共产党只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简称“中共发起组”)。为了使《新青年》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发挥更大作用,陈独秀不久便对《新青年》进行改组和革新。自9月起,《新青年》变身中共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编辑有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袁振英等,面貌焕然一新。封面换了新图案,两只大手紧紧相握,背景系一幅地球图,象征中国人民与社会主义的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寓意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沈雁冰语)。《新青年》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后,刊发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其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谈政治》可以看作陈独秀完成思想转变的标志,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新青年》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 《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1922年7月,《新青年》因故休刊。

  1923年6月,《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此时的《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并以新的姿态继续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瞿秋白与陈独秀等商量后,将《新青年》季刊的创刊号编成 “共产国际号”,写下《〈新青年〉之新宣言》:

《新青年》的职志,要与中国社会思想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劳动平民以智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现代最先进的社会科学派别,最与实际的世界革命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共产国际。所以《新青年》新整顿之时,特以此“共产国际号”为其第一期。

  第一期刊出15篇文章及诗歌若干。其中,瞿秋白撰写的文章就有6篇,除了“新宣言”外,还有《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发展史》、《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和《评罗素之社会主义观》。此外,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配上曲谱和他创作的《赤潮曲》亦在该期发表。

  瞿秋白自己动手题写刊名,设计封面。《新青年》季刊共出4期,时间跨度一年多,瞿秋白主编了前两期,第三期由陈独秀主编,其中一些稿件寄自莫斯科。第四期由彭述之主编。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决定集中力量办《新青年》,使其把马列主义的原理运用到理论和实际方面并作有系统的多方面的解释,以扩大宣传范围。同年4月,《新青年》重新改为月刊。由于经费还有人员等问题,常不定期出版,后面几期由瞿秋白、郑超麟共同编辑,至1926年7月25日出罢第五期后停刊。这一时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新青年》前后共出版63期,紧密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特别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斗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论战精神。陈独秀和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先后全力经营舆论阵地 《新青年》,由此形成一个实力强大的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7日)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党建研究中心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