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作业(二)
2015-05-20 10:02   审核人: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作业

  1、客观题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CD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C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 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 C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CDE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11]、实践是指( C)。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BD )。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15]、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D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A)。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1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BCD )。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18]、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 A )。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B )。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E、产品分配更加全面   

[20]、度的含义可以分述如下( ABCD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D、两个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 

  E、事物质的活动范围

2、主观题

 [1]、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答:因为哲学对待事物态度是客观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他使人们在逆境当中看到希望,顺境当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在曲折当中看到光明。在处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哲学能使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能够发挥内因的作用,又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使你的思想,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所以说哲学是智慧之师。   

 

[2]、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答:因为哲学对待事物态度是客观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他使人们在逆境当中看到希望,顺境当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在曲折当中看到光明。在处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哲学能使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能够发挥内因的作用,又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使人的思想、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所以说哲学是智慧之师。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与此相应的是,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焕发青春等等。因此,所谓中国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5]、如何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答: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统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统一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统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 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6]、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评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 

 

[7]、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矛盾既包括对立,又包括统一,对立是指一旦一方消失,矛盾关系也就随之消失,统一就是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讲的就是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先从量变积累,再完成质变,一旦物质性质发生改变,那么就会有新的矛盾关系产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中的物质存在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矛盾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包含着两重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的产物,是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8]、联系实际谈谈: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否过时了? 

答:我们认为,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和新发现正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但是,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基本观点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因为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科学结论,而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的科学性 

⑴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层次结构的认识,在认识了物质的分子及原子结构之后,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强子和核子以下层次是夸克粒子(我国称为层子),还发现了二百多种微观粒子,在的研究前沿是探索轻子和夸克粒子以下层次的问题。尽管物质结构的各个层次千差万别、性质各异,而且越来越小,但它们都是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只是物质形式不同而已。 

⑵现代螳证实物质的基本形态不但有实物,而且有场。如电磁场、引力场等。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的物理形态,它们相互转化、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任何物质,都是实物和场的统一。尽管物质形式无限多样和复杂,但它们都符合列宁的物质定义,表现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⑶自然科学认识了反物质,进一步证明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惟一普遍的特性。物理学发现,所有的粒子,都有与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异号的粒子存在,即某种粒子的反粒子。据此,有些科学家提出反粒子组成的是反物质的世界。有人想由此得出否定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结论,其实自然科学已经说明反物质存在并不是说它们是非物质的东西,而只是物理性质不同而已,它们仍然具有客观实在性。 

⑷对暗物质的研究。宇宙学和物理学还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3/4的物质是我们看不见的,这就是暗物质。暗物质占有了我们宇宙中的绝大多数质量,为总密度的9%,有很高的能量产生。虽然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存在,但对它们还认识得很少,而且基础物理学并不排除迄今未知的物质形态的存在。 

⑸广义相对论对“真空即空的空间”提出了质疑,提出真空不过是引力场的一种特殊状态,真空不空,物质无所不在。宇宙学也排斥了绝对虚空的观点,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瞬间,是以真空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空无物质,我们观测所及的无限宇宙最初也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区别只是在它们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和能量而已。 

⑹20世纪的自然科学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发现生命也有物质基础,生命乃是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高子化合物的存在形式。生命的遗传现象则是由去氧核糖酸这种遗传物质支配的,遗传物质的分子排列储存着生物遗传密码,从而解开了千百年以来的遗传之谜。高级生物-人的思维现象则是由脑细胞的复杂活动来决定的,是脑的一种属性和现象。

 

[9]、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引自http://wenku.baidu.com/link?url=omBAnDd4Z1Na459vZK1KcMABzMEMpzWC_0JOM1yBlzdDwrrQoA90apQ_koPc-1_TwE7Qet6bZiUJMNrCmwYkMhlVXh_zSSKuiSKRh9PxVTC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