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艾思奇
2021-11-18 16:04   审核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自然就会谈到“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省腾冲县人。他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典范。

  艾思奇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4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哲学讲话》一书出版。1936年,艾思奇对该书稍加修改后,更名为《大众哲学》再版。《大众哲学》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青年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走上了革命道路。《大众哲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它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著名学者李公朴在为《哲学讲话》写的编者序中称赞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讲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这个评价,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恰当的。

  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指导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他应邀为高校教师作广播讲座,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4月,他又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社会科学讲座节目中主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据统计,收听这一讲座的各地干部群众有50多万人。他的讲稿后来编成了《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一书,共发行30多万册。1957年1月,他在中央党校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讲稿,也以《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为题出版。该书共印6版,累计印数达80多万册。

  1961年,中宣部和高教部统一组织编写高校文科教材,艾思奇任哲学专业教材编写组组长。在他的主持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于196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全国高等院校、党校师生和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权威读物。可以说,这本书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培养了整整一代人。    

  学习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经验,让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走进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曾经在中央党校担任副校长,但大家还是亲切地称呼他“艾教员”。除了坚持在校内授课,他还满腔热情地在多个单位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要走向人民群众的理念。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应学习艾思奇的这种精神,坚持立足实践,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艾思奇写《大众哲学》时,不仅重视基本原理的明白晓畅和语言文字的生动活泼,而且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国家兴亡、民族前途、人民疾苦紧密联系起来。他曾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最重要的是实践,今日的中国“一切以抗战的实践为依归”。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直面社会问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艾思奇曾说:“我常常把同一个例子,反复地用在几个问题里。对于初读者,每一个问题用一个新的例子,实在不如同一个例子用在几个问题里好;这样可以不分散他们的注意,给他们一个连贯的认识。”在研究受众心理、注重传播技巧方面,艾思奇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的思想和行动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酿出“好酒”,而且要善于“吆喝”,即学会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笔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科学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便捷的桥梁。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张巨成(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