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
2021-11-18 16:03   审核人: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典范——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就其最突出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深入学习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普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把理论变为现实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而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斗争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使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武装我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同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走上了科学化、正确化的道路。  

     首先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写《实践论》《矛盾论》时就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唯批》、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等著作。可见到了延安以后,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这是他哲学思想日益成熟的重要条件,同时他还大力倡导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就是在他晚年,也多次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这就大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它对世界的改造作用。  

    其次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伟大号召从而推动了群众性的学哲学、用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并指明了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广大城乡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学习和宣传使一个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到处掀起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空前壮举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言论、报告、文章和著作中,善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成果深人浅出地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用朴实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使深刻的哲理变成一般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无疑是毛泽东同志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又一突出贡献。  

    第四毛泽东同志还多次亲自领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运动并培养了大批党政骨干和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运动。解放初期毛泽东伺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以树立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扫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一个广泛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在全国普遍地开展起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而且也培养了大批党政骨干和理论经宣传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益。直到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军各级领导部门到厂矿企业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大批中青年很多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这是我们党的事业胜利的基础是我们国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可靠保证。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把理论在中国变为现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不能胜利。但是不把这种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能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工作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既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也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毛泽东同志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使其具体化为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并不断引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都彻底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这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突出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教条主义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错误作斗争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不要回避矛盾强调要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万年以后还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矛盾还有实事求是同主观主义的矛盾。这些重要的思想对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为我们党实际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是统一的但两者又不能等同要把科学的世界观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还要有许多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这个间题他把方法当成是过河的“桥”或“船”并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间题。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写了一系列的关于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论著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并运用于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像毛泽东同志这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转化为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并自觉地运用于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是头一次。  

    毛泽东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但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等方面的发展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在中国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不是直接表现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上而是集中表现在同这个间题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间题上。因此,毛泽东同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同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主观主义形式出现的唯心主义进行斗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毛泽东同志在批判主观主义的过程中和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解决人们认识问题的。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要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且指出知和行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是在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知和行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不断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从历史的高度重视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并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发展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并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上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并把它运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阐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毛泽东同志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心内容并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弄清了这个间题就从根本上把握了辩证法不懂得他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同志不仅在他的专著里,对唯物辩证法作了丰富和发展而且在他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党务、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等的各个方面的言论、报告、文件、文章中都充分地体现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生动的战争辩证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认识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状况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对象和同盟军等问题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尤其是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并运用它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深刻地指出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同时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他在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还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历史唯物论关于群众观点的完整体现。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解决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崭新的和杰出的贡献。这一伟大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光辉指南。  

                                                               作者:晁明寿 (安徽省委党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