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引导青年从革命文物和历史场景中汲取精神养分,7月10日至16日,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物载党史・行观闻悟”实践队循着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北上延安的足迹,穿越照金的烽火、洛川的沟壑、延安的窑洞,开启了一场触摸历史温度、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之旅。

八办启航铭初心 照金星火耀征程
实践队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启程。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家书、磨损的救亡传单仿佛都在诉说着80多年前爱国青年冲破封锁、奔赴抗日前线的热血。转至西安事变纪念馆,队员们在“历史的见证——西安事变旧址群联展”前驻足良久,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中读懂那段“挽民族于危亡”的抉择。在安吴青年训练班旧址的老槐浓荫下,仿佛仍能听见青年学员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薛家寨革命旧址的蜿蜒山路间,队员们亲身体会当年红军战士在悬崖峭壁间坚守阵地的艰辛。照金革命纪念馆前,《红星闪耀》宣讲声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在每位队员心中生根发芽,队员徐娇娇举起拳头轻声跟读——那是跨越时空的信念共鸣。每一处遗迹、每一段故事,都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正是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这份信念,将化作新时代征程上的奋进之力。

甘泉踏雪承壮志 南泥垦荒拓山河
告别照金,实践队一路北上,抵达甘泉雪地讲话旧址。在这片曾见证毛泽东同志对青年干部谆谆教诲的土地上,队员们分组探寻“英雄事迹信封”。当“张思德烧炭”“白求恩救伤员”的故事被一一拼凑完整,队员杨忠莲站在旧址前,以《重走长征路,赓续精神魂》为题进行宣讲:“长征路上的风雪与南泥湾的锄头,都在告诉我们——信念不是喊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在南泥湾革命旧址的陈列室里,锄头、纺车、开垦荒地的犁铧,与泛黄的开垦档案、军民同劳动的老照片相互映照,清晰勾勒出军民携手将“烂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的奇迹。队员们齐声朗诵《抗战长卷中的南泥湾印记》,在激昂声韵中铭记抗战历史。从英雄事迹中触摸信念温度,在垦荒印记里读懂实干力量。这份穿越时空的红色基因,正以青春之力接续传递,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篇章。

杨家议政绘蓝图 枣园问道悟真理
抵达延安,实践队首站探访了杨家岭。队员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旧居等旧址。从专家的思政大课中,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在不同时空下的具体呈现。置身革命旧址,仿若能看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精心擘画蓝图的身影。
移步枣园,队员褚双莹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进行宣讲,以张思德的故事为引,阐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当年的青年为新中国解放抛头颅,今日的我们,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洒汗水。”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延安精神,从来不是陈旧的历史记忆,而是激励当代青年在新时代担当作为、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的精神灯塔。

宝塔立誓昭日月 桥沟刻版传薪火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登顶宝塔山时,队员们凭栏远眺,延水与南川河在山脚下交汇成“人”字形,讲解员道:“这河道恰如党和人民,永远心手相牵。”队员们举起右手,以青春的名义宣誓:“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嘱托!”誓言响彻宝塔山,是对历史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决心。
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的窑洞院落里,土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虽已褪色,初心却愈发醒目。在桥儿沟革命旧址,队员们围坐在桌前,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刻版画。当“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字样随着刻刀一点点浮现,队员杨清焱感慨:“这刀痕就像历史的印记,既要刻在木头上,更要刻进心里。”
当晚,东方红大剧院的红秀《延安・延安》以多元艺术形式再现三十年代青年投身革命的热忱。实践队齐唱《团结就是力量》,嘹亮的歌声里,是队员们飞扬的青春姿态,是他们赓续革命薪火、为中国梦矢志拼搏的赤诚和担当。

此次实践之旅,从西安到延安,从文物展厅到黄土高坡,队员们的脚印与先辈的足迹在红色土地上重叠。队员李自栋在日记里写道:“昔日课本里的延安精神,今天在窑洞里、田埂上、宝塔山上读懂了——是信得过的初心,是干得实的担当,是一代代青年接力奔跑的方向。”
归途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红色记忆,更装满了前行的力量。队员们深知,这场延安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新时代的青年,必将携带着延安精神的火种,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属于这代人的加速度,让红色血脉在复兴之路上永远滚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文/图:“物载党史·行观闻悟”实践队 审核:李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