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015-05-16 13:22   审核人: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

    3、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

    4、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式下的坚持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国家完全统一和世界和平的基础之上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人民的根本愿望,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始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及其伟大实践,对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捍卫民族尊严、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重大卓越和深远影响。

本章共有两节: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第一节主要揭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祖国统一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第二节主要揭示我们党在实践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提出并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呢,为什么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英勇奋斗呢?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及其战略策略,是依据近、现代以来中国领土的统一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现实,是代表和反映了海内外中华儿女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而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必然要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所做出的努力和奋斗,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一节主要讲三点: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这三个内容都说明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反映了我们党是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来制定和实施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策略。

一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原因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应该说都有其爱国主义的精神与传统,但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十分强烈,富有特色。爱国主义传统有一个形成、弘扬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性决定了这种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必然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必然会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和割据.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尤其在近代饱尝被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的痛苦,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和坚定发扬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团结统一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分裂常常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期积淀和血的惨痛历史事实教训而形成的,是不可动摇亦坚不可摧的。这就是说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有血的惨痛教训的。所以,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十分强烈,富有特色。

    案例:                于右任与爱国诗作《望大陆》

于右任先生系陕西三原县人,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满清统治建立卓越功勋;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他提出著名的“合则两利,离则两损”论断,积极倡导国共合作;于右任先生办教育、修水利,为国家和民族做许多好事善事,是真诚的爱国者。

  于右任一生写下诗词九百余首,激情讴歌爱国御敌将士,讴歌祖国壮美河山,是著名爱国诗人;他的“于体”书法艺术更是高高矗立的一座耀眼丰碑。他的人品和书艺深得国人敬重,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其“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晚年,于右任先生渴望叶落归根,人归故里,但终未能如愿。

(二)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卖国。

    第二、勇敢抵抗外来侵略和压迫,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

    中国人民历来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为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汉族的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等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功勋。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岛就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生动事例。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和爱国力量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以及民族败类的分裂活动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意志和决心。

    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闹分裂的人只是少数人,而且历来被人民所唾弃,从来没有好的下场。

(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28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民族的大团结。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愿望得到了实现,爱国主义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同时也进行了武力解放台湾的多方面准备,但由于美国直接插手台湾问题,阻止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致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至今仍处于分离状态。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并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展示。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用,作出重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使社会进步,使人民幸福美满,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解放中华民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如果祖国没有完全统一,就无法调动全民族的所有积极性,无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一致联合对外,无法集中精力搞好现代化建设,就可能引发同胞之间的内战纷争,使人民陷于骨肉分离和自相残杀的痛苦,就要用相当的人力、物力、精力去解决国内的对抗与分裂问题,就可能使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分化中国的图谋得逞。只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的民族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一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她的领土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她的骨肉同胞是不应该被分离的,她的民族是不应该被分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走向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民族团结和全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86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莱斯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

    (二)党和人民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为什么要从武力解决台湾转向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下面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新中国的成立,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台湾,国共两个政党的对立状况未得到最终解决。解决台湾问题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解决的一个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制定和实施了对台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两个过程。

    第二节,我们主要学习三个内容: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这三个内容表明了台湾问题是不允许外国干涉的中国内政问题;展现了建国初期我们党对解决台湾问题主要立足于做好军事准备,同时也对和平方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表明了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这些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两岸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里主要把握两点:

    第一、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与福建相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绿岛等21个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以及福建的金门、马祖。人口:2300万,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琉球。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派万余人赴台。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十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在公元1893年,也就是清光绪49年时,总数达到50.7万余户,总人数达到254万多人。在200年间增长了25倍。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发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也基本上没有改变。台湾的开发拓展史,包括当地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本岛、澎湖列岛及众多附属岛屿。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战争,于19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台湾,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归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治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第二、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内涵、特征,还是从表现形式上,都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语言相同。台湾人民主要讲普通话、国语,也讲闽南话、客家话等汉族方言,书写也都是用中文。二是民俗相同。台湾的民俗无论是节庆婚丧、日常习俗,还是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处处彰显中华色彩。三是戏剧艺术相同。台湾戏剧舞台上演的都是中国地方戏,台湾流行的布袋戏,歌仔戏,也是源自大陆。台湾的绘画工艺、建筑、书法,更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四是民间信仰相同。台湾民间供奉的马祖等诸多神嗣,大多是在明清时期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的。数百万台湾民众信奉的佛道二教更是传承于祖国大陆。五是台湾同胞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并主张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思想和言行。台湾与大陆的亲缘关系还体现在台湾与福建等地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在福建的占百分之八十。自古以来,闽台关系十分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台湾问题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把握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向何处去面临两种抉择: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避免内战,促进国内团结,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一主张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拥护,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依仗美国的支持,撕毁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因而丧尽民心,节节败退。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蒋介石感觉在大陆的败局已定,决定将台湾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和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4912月蒋介石统治集团汇聚台湾后,继续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要着手解放台湾,国民党统治集团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惶惶不可终日。19506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的对峙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可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又是什么样的一个问题呢?它的实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第二、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都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了对台湾行使主权。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化主题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没有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的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因此,台湾问题实质是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当然这个内政问题由于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而变得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得到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来分析这个问题。

   (三)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

台湾问题的产生及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直接扮演了台湾问题制造者的角色。新中国诞生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扶植台湾当局,武力干涉中国人民完成统一祖国大业。 1950529日和614日,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首次提出台湾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防部长约翰逊建议美国应不惜使用军队拒共产党于台湾之外。同年6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借口朝鲜战争,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此开始了美国直接使用武力阻挠中国领土统一。实际上把台湾变成美国保护地的时期。1953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美蒋于195412月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588月我炮击金门期间及其以后,美国加紧推行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美国政府还长期以各种借口,极力维持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1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在台湾岛内,1988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此后,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顽固拒绝和谈统一,企图在维持中华民国的招牌下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支持、纵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膨胀,台独思潮蔓延。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在1987年底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条件下,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4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李登辉于1995年6月赴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19997月抛出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针对李登辉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促使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认清了台独的危险性。2000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并在20028月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二、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制定了武力解放的方针

    (一)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

    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反攻大陆。

    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无法回避的。

    19493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领土为止。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6月,中共中央一再电告第三野战军领导和华东军区负责人,请他们注意研究解放台湾的问题,争取以较少的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台湾。这就说明,在解放战争后期,我们党已经把解放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二)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实施

    1949710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提出:我们必须准备攻取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虑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6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飞机组成一支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726号,刘少奇在苏联访问期间根据中央指示,向斯大林提出购买200架飞机以建立空军,斯大林表示同意。此后,中共中央军委组建空军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由于空军建设周期比较长,没能来得及参加东部沿海地区的作战。中共中央军委一方面积极组建空军,一方面也在筹建海军部队,同时开展扫清台湾外围障碍的战斗。新中国诞生后,我们党和政府抓紧进行解放台湾的军事部署,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由粟裕任总指挥。194912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战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空军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公然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后,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19537月,朝鲜停战。台湾加紧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3 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美国政府于1953122日与蒋介石集体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于12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1955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建国初期,对解决台湾问题主要立足于做好军事准备,同时也对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尽管解放台湾的战争是中国内战的延续,但是它毕竟和日益趋缓的国际环境不协调,令周边国家感到不安。台海的紧张局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主张和缓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呼声甚高,不少国家还为此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难以承受再一次的磨难。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全盘计划就会打乱,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要停止,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就会延迟。另外,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毛泽东说: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这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方针的提出,无疑规划了包括对台、对美政策在内的中国内政外交政策调整的方向。

    第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当时的战略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目的。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与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人民解放军要渡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强攻由美蒋设防的台湾地区时机还尚不成熟。若仅求攻下金、马二岛,就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使台湾孤悬海外便于美国实施两个中国的阴谋。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这三点就是我们党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背景。

    (二)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对美对蒋斗争的需要,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

    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

    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谋求以协商谈判的方式,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达到海峡两岸的统一。

    把和平解放台湾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方式,提上议事日程,是我们党对台政策方针的重大转变和历史性发展。1955年,毛泽东开始正式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他首先以37号《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透露出信息,主张召开有关会议缓和有关台湾紧张局势的问题。4月,在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前,毛泽东指示其可提出在美国撤出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方针及为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要求,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法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的方法。并强调,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后,和平解放台湾以完成中国完全统一才有可能。

    1955513日,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526日,毛泽东同志重申: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谈判解决,我们已经在万隆会议上表明了这一点,可以用这一点去说服西方国家,并提出可以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主张。

    1956年以后,毛泽东关于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与国民党再次合作。

    19561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国务最高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4月,他又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930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时指出,对于国民党,我们要和他恢复合作的关系。我们过去合作过两回,为什么不能合作三回呢?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毛泽东号召台湾军政人员为促成中国和平统一发挥作用。

    19561月,他先后指出,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应当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不管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同年821日,毛泽东再次指出,我们不要忘记祖国领土神圣的一部分台湾还没有解放,解放台湾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希望一切有爱国心的台湾军政人员同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

    10月,毛泽东在会见原国民党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进一步指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定个协议公布。台湾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以秘密来。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肯派代表回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蒋经国安排在政协是理所当然的。在周恩来宴请曹聚仁时,曹聚仁询问,如果通过谈判,台湾归还祖国后,中国政府对蒋介石如何安排?周恩来回答说:“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辞修(陈诚)愿意做台湾地方长官,经国只好让一下做副的。其实辞修、经国都是想干些事的。辞修如愿到中央,职位当不在傅宜生(傅作义)之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我们不破坏他们,希望他们内部团结,不发生内乱,希望台湾整个归还祖国怀抱。他们的一切困难都可以提出,我们是诚意的,我们可以等待,希望他们也拿出诚意来”。

    1956年,中共中央通过在香港与国共两党均有良好关系的曹聚仁转信给蒋介石,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具体措施。蒋介石于1957年初派宋宜山到北京做实际考察,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并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他商谈,提出了如下建议: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为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一个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政务仍归蒋先生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的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将会谈内容向蒋介石作了书面汇报,但是我们党的和平主张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然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和国民党在反对外国搞“两个中国”方面有一致之处和共同点,所以我们党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放的努力。

    1958101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曹聚仁,对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其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联蒋抵美。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蒋介石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二是台湾一切照旧。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军队可以保全,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要他搞三民主义。

    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

-------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

--------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1958年台湾方面又企图反攻大陆,美国怂恿国民党军队增加对中国大陆的骚扰和破坏活动。823日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来海军。次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重申美国武力保护台湾的责任。9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扬言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马等中国沿海岛屿,甚至以原子武器相威胁。之后,美国政府又搬出停火方案,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退军撤出金、马,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出一条永久的停火线,以便实行划线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这一方案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中国政府在摸清美国的意图后以谈谈打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策略,加深美、蒋之间的矛盾,最后达到使蒋军不从金、马撤走的目的。1958年炮击金门和马祖的军事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策划“划峡而治”的图谋,使国民党有理由长期留在金门、马祖,保持这条紧连大陆的纽带。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加紧在台湾当局内部扶植亲美势力,使美蒋矛盾进一步加深,增加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毛泽东和我们党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原则。1960522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和确定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认为,由于美国对台湾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试图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必须需要新的折衷方案。为了打破美国推行“两个中国”的政治图谋,台湾宁可坏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可逐步地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从1962年开始,台湾当局连续派遣武装特务窜扰祖国大陆。大陆人民坚决予以打击。1962年至1965年,共消灭台湾当局派出的49股武装特务。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北起辽宁南至广西、海南一线击落一批蒋军飞机。人民解放军海军在19655月、8月、11月与蒋军海军进行了三次海战,以较大优势连续击沉五艘蒋军军舰。台湾当局看到军事反攻大陆无望后便把“反共复国”作为“长期的目标”,更多地采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策略。自此,台湾当局把重点放在经营台湾,进行长期对峙上。

196314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对台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通过对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台湾当局。“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后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还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在台湾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当局多次强调不会搞“两个中国”,并且强调打击“台独”势力的力度。为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作了大量具体而又极具影响的工作。比如,特赦国民党战争罪犯和武装特务人员,以缓和与台湾当局的关系;通过秘密渠道同台湾当局保持接触,传递信息;争取移居海外的国民党要员返回祖国大陆。1965年,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回到北京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待。726日,毛泽东在会见李宗仁夫妇时,一边握手一边亲切地说:你们回来了很好,欢迎你们。交谈时毛泽东强调,逃到海外凡是愿意回来的,我们都欢迎,我们都以礼相待。当李宗仁对台湾问题就目前处境深表忧虑时,毛泽东坚定地说,不要急,台湾总有一天要和大陆统一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党的这些举措,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尽管从19665月以后“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和干扰了对台工作,自此对台工作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明显转向强硬,基本又回到“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但是毛泽东本人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放台湾的努力。在我们党对台方针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进展:我们有力地打击了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将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台湾金马地区,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坚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尝试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实现了中国和许多国家的邦交正常化。从20世界70年年代起,毛泽东、周恩来等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确立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方针的转变,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局势,也有利于缓和远东和世界的局势。但这一时期,两岸关系总体上还是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提出来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这一节主要讲三个内容: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这三个内容说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我们党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有利于加快祖国统一大业的步伐、从推动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而提出来的,揭示了这个构想充分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阐明了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认真负责态度和科学高超艺术。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

    第一、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符合时代潮流。

    第二、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折,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197911号起,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在某种程度上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国际大背景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走向和新特点、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进展,以什么样的途径融为一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振兴中华民族必须要解决的重大任务和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要有新思路和确定相应的大政方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步发展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有一个逐步提出、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六个关键点:

    第一、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8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概括起来,有五个要点:

    1.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是我们与台湾当局共同的立场和合作的基础;2.强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3.提出我们寄希望台湾一千七百万人民(当时台湾岛的人口是一千七百万);4.提出首先应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5.提出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后来被概括为三通。

    这五个要点就是《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内容。《告台湾同胞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邓小平曾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邓小平提出对台湾实行“三个不变”。

    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对台湾我们的条件是简单的,那就是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台湾要作为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三、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981930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的问题的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概括起来,“叶九条”有四个要点: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2.提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的主张;

    3.提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其军队,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国外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4.提出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这四个要点是“叶九条”的主要内容。

    第四、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21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也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第五、“设立特别行政区”写入宪法。1982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这就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第六、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

    19836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立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自治应有一定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与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利;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去台,不仅军队不去而且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

    6.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以后可以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这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同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1984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括为“一国两制”。经过《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以及邓小平和中央领导人其他一系列的论述,“一国两制”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主张诬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的问题,并以决不接触、决不谈判、决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行动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在处理与大陆的关系问题上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1987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从1987年起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已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实践中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包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按照这个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里主要把握两点: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解决祖国的统一的伟大构想、对台工作基本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综合我们党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一系列阐述,有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就是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同胞现有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充分行使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分裂图谋的。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第六、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邓小平提出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统一。

    第七、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第八、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台独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台独”将使台湾沦为外国的附庸。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九、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第十、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共处是处理国家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邓小平指出:“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混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机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的国家机构下带有某些混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它在国家的职能和角色、国家的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所谓原则坚定性,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坚持国家主体即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所谓策略灵活性,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非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存在及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既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是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始终顶着坚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家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六、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以上我们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重要意义,那么它在实践中究竟行得通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第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生产方式发展到晚清时代已经十分腐朽和落后,一些西方列强趁机侵略中国,瓜分殖民地。1840年,英国政府派出远征舰队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次年,侵占了香港岛。1842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已被英国侵占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此后,英国政府通过挑起和参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九龙司地区(即现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实现了强占九龙半岛的目标。18986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了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后来统称为香港“新界”),从71日起租期为99年。至此,英国殖民者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由,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已经开埠的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并迅速积聚成屯,扩大在澳的地盘,设立自治机构。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趁火打劫,于1845年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岛,1848年在澳门海关驱赶了中国官员,运用武力扩大对澳门的占领。185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澳门半岛南面的氹仔岛.1864年又占领了路环岛,逐渐完成了对整个澳门地区的占领,并实现了殖民统治。1887年,葡萄牙更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葡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同意“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与葡治理他处无异”。这个条约于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废止,并以新的通商条约所取代,但没有涉及澳门的主权及管理问题,葡萄牙仍占领着澳门。

以上事实说明,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处在落后挨打状况下被割占的。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下面,我们讲香港、澳门的回归。

第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及我们党所作的艰辛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予以和平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1960年,中央进一步对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9月到1984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件有效论、区别对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礼有节的斗争。19829月,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第一阶段谈判。邓小平强调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49月,中英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同年12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7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54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19857月,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工作。12月,香港基本法执行委员会也宣告成立。1990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99612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2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同年1221日,推举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临时立法会60名议员。这为香港政权顺利交接、实现平稳过渡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19977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始积极有序地进行。19723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指出: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同年年底,第27届联大通过决议,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197938日,中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在达成的协议中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澳门问题将像香港一样以“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1985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了协议。谈判的重点是何时移交管治权、用什么方式移交管治权等问题,1986630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开始,到19873月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终于达成了协议。19874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12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和澳人治澳。随后,全国人大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起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3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三个附件,为澳门的回归奠定了法律基础。199855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澳门回归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1999515日,何厚铧当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524日国务院任命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1220日,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

第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彻底结束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标着外国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第二、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的构想变成生动的现实。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治水平,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广泛团结香港、澳门的各界人士,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局面。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正确的和可行的。

第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体现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

    刚才我们学习了第十二章第三节,主要讲了三个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这一节的中心内容就是阐明我们党代表中国人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港澳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探索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个构想有其特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经过艰辛的努力,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把“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节内容。

七、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上,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在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进,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我们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沉着应对,以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各种险阻,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统一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并在新的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这里我们主要讲两点: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讲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一)两岸关系的新进展和出现的曲折

    19896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对待祖国统一问题是国内外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年929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是我们的基本政策。1992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列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在我们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台商到大陆交流和两岸经济交流大幅增长,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互补、互利的局面。

    现在,我们着重介绍这期间的几个事情:

    第一、“金门协议”。

1987年底,在两岸同胞共同的努力下,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了。19909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台湾的红十字会组织在金门举行商谈,以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犯的遣返问题,并签订了协议书,即“金门协议”。协议书规定,遣返的原则是应确保遣返作业符合人道精神和安全便利,并且规定了遣返交接地点和程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分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

    第二、“九二共识”。

    199011月,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辜振甫任董事长,并于19913月正式运作,规定以“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为工作宗旨。199112月,大陆也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由汪道涵任会长。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在共识中,两会都表明了要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对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异的表示。“九二共识”虽然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这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否定不了的。

    第三、“汪辜会谈”。

    1993423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429日上午,汪道涵与辜振甫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会谈成果本身,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第四、两岸关系发展出现曲折。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同时,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也发展。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提出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岸是两个对等且互不所属的政治实体”,并极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政治谈判。台湾岛内的台独市场也开始蔓延,台独活动趋于猖獗,一些外国势力也进一步插手台湾,支持台湾当局和分裂势力的台独活动。这些都对两岸关系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

第五、江泽民发表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特别是江泽民于19951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指明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正确方向,表明了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纲领。

第六、党的十六大提出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后,台湾当局领导人并没有如两岸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做出善意的回应,而是继续顽固坚持分裂立场。19997月,李登辉又公然抛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所谓“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20005月,台湾岛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放弃台独党纲,并且以尝试的手段不断推动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等台独活动,甚至公然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岸是“一边一国”,要准备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彻底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湾独立的面目。陈水扁分裂民族的罪恶活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新的严重威胁。针对台独势力分裂民族的罪恶活动,党和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显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十六大报告在对台工作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有六点:

    1.更加突出对台工作的地位和卓越,显示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决心。2.正式写入坚持一个中国的新论述,强调坚决反对台独等任何分裂图谋。3.进一步展现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和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的诚意,提出了关于两岸谈判的新倡议。4.更加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包含着对台湾民众的尊重关怀和信任。5.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并且阐述了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充分维护和尊敬台湾同胞的各方面的权益。6.展现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六点:

    第一、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提高到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反对“台独”的“文攻武备”的总方略。提出文攻和武备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第三、创造性地发展了两岸谈判的主张,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八、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里我们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进入新世纪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新形势下党和人民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丰富和发展。

    (一)进入新世纪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关于新形势,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从国内形势来看,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海峡两岸的实力对比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国民经济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中的前两步目标,综合国力大幅提升,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向台湾同胞展现了光辉的发展形象。这些为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第二,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坚持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经过多方面的有效工作,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注重与我国发展关系并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中美关系也在曲折中发展,两国领导人会晤频繁,中美达成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共识,布什总统公开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

    第三,从两岸关系来看,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两岸“三通”出现新的有利形势。针对台独势力的猖獗活动,我们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活动、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斗争和反对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势力的气焰,对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深远的战略性影响。但是,台湾局势是复杂多变的,李登辉在台当权12年,培植了台独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李登辉下台后鼓吹台独分裂主张,叫嚣2008年台湾建国,并一手筹组台湾团结联盟,推行“两国论”的分裂主张,极力反对两岸直接“三通”,成为台湾极端势力的主要代言人之一;陈水扁长期从事台独活动,上台后更是和各种分裂势力不断推行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间接台独活动。他们还加紧推行公投立法,图谋将公投决定变更领土、台湾地位和前途等分裂条款纳入公投法,为公投台独作准备。某些外国反华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纵容支持台独分裂主张,极力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阻扰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台独分裂活动已经成为破坏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主要现实危险。以上事实说明,进入新世纪,对台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但是在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2003年以来,台湾分裂势力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高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主要有:

一是20033月胡锦涛参加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谈了四点意见:

——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是200451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

声明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祖国的台独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声明揭露了陈水扁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指明台独没有和平、分裂没有稳定,强调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决不妥协,争取和平谈判解决努力决不放弃,与台湾两岸同胞同谋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绝不动摇,对台独决不容忍。声明还指出,如果台湾当权者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坚持“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非但上述前景不能实现而且将葬送两岸和平稳定、互利双赢。

三是20048月,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要把台湾分割出去的图谋。

四是2005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就是提出“四个决不”。

五是2005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这部法律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乃至对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和领土主权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13亿人民反对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六是20054月下旬至7月下旬,胡锦涛先后会见应邀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及其随行人员。

    这是我们党和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两岸关系中的大事,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胡锦涛分别与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进行了会谈,并分别与连战、宋楚瑜联合发布会谈公报。在会谈中,胡锦涛重点阐述了对两岸关系形势的基本看法,提出了要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并全面阐述了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张。

    综合胡锦涛在会谈中分别提出的四项主张,其重要内容是:第一、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党的政治基础。第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第三、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求同存异,扩大共识。第四、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亲情。

    胡锦涛和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的会谈得到两岸同胞和世界友好人士的广泛拥护和赞赏,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6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

    对台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会容忍台湾独立,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第二、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和发展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主要内容有:1.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3.早日恢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对话和谈判,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鼓励两岸同胞加强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使两岸同胞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维护和照顾他们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真心诚意地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对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将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胡锦涛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体现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坚定意志,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理解和希望,体现了全国人民致力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意志和迫切愿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信: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壮大的基础上,贯彻正确的对台方针政策,经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一定能早日完成。

刚才我们学习了第十二章第二节。主要讲两个内容:一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二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中心内容就是阐明我们党面对新情况和新挑战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继续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阅读书目

1.邓小平: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 3 ,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2.江泽民: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江泽民文选》第 1 ,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胡锦涛: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 《人民日报》 19939 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人民日报》 2000 2 22 日。

6.《反分裂国家法》, 《人民日报》 2005315

7.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 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