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015-05-16 13:26   审核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案例导入:

共和国的起点

1949年开国奠基开始,中国人民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家,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始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奋斗。奋斗的起点,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是国民党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在国内

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活动极为猖狂。大批潜伏在城乡的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特务分子,以及聚集在城市的帮会把头和地痞流氓,还有盘踞在农村的恶霸、土匪、反动会道门头目,则在暗中窥测方向,伺机发难。尤其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有的明火执仗,四处烧杀、奸淫和抢劫;有的破坏土地改革,颠覆农村基层政权,向农民反攻倒算;有的炸毁铁路、桥梁,袭击列车和车站;有的破坏厂房机器,制造停产事故。更有甚者,煽动武装暴乱。1950110,全国就侦破和镇压反革命暴乱816起。旧时代遗留下的污泥浊水,也在腐蚀和动摇共和国的生存根基。诸如:盗贼横行,民不安生,毒犯猖獗,烟毒肆虐;青楼妓院,残害妇女;赌徒聚赌,相互倾轧;游民乞丐,滋事街巷。特别是地痞流氓把持的场所,如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南市”、南京的“夫子庙”、广州的“太平街”等,更是藏污纳垢的罪恶渊薮。

经济上,工农业生产萎缩,产量锐减。同共和国建立之前经济最好的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只有140亿元。另外,大量厂矿倒闭,耕地荒芜,生产凋敝,城乡萧条。旧中国连年的战祸,使得厂矿资金短缺,原料枯竭,停产停业。以铁路运输为例,全国有上万公里铁路线路、3200多座桥梁和200多座隧道被毁,连通东南西北的津浦、京汉、粤汉、陇海、浙赣等主要干线没有一条能全线通车,1/3的机车因破损严重不能投入运营。

随之而来的,是工人大量失业,1949年多达400,几乎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一半。农村则因反动政府和地主横征暴敛,抓丁拉夫,迫使农民背井离乡,耕地荒芜;加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江河堤坝塌坍,良田遇雨便成汪洋。1949年发生特大洪水,全国有1.27多亿亩耕地被淹,灾民多达4000万人。城乡居民温饱无靠,衣食艰难。

国民党的通货膨胀政策,又使得物价以天文数字飞涨。据有关资料显示,同是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到两头壮牛,1949年则只能买到一根缝衣针。而投机资本家又雪上加霜,从操纵黑市交易到公开炒卖黄金、银元、美钞,再到套购粮食、纱布、燃料、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材料,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加之当时生产停滞,物资匮乏,19494月到19502,全国先后刮起四次涨价风。如194911,上海的粮食、棉纱、五金、化工产品等每天上涨2030%

在国际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和禁运。1950123,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1226,又进一步宣布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驶入中国大陆港口,严禁美国商界同中国进行贸易,管制中国在美国的一切公私财产,包括冻结中国在美国的存款和扣留中国在美国(乃至正在启运中)的公私货物。1951518,美国又操纵联合国通过关于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到19533,参加对中国禁运的国家达45个。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威胁。一方面,它插手台湾问题的解决,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和蒋介石密谋,成立“美国驻台军事联络组”,由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双方陆海空军,“共同防守”台湾;另一方面,美国勾结亚洲一些国家的反动势力,结成双边或多边的军事联盟,签订《美日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等,对中国形成一个从日本经韩国、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

新生的共和国就是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奠基和发展的。它在经济落后、千疮百孔、禁运封闭的基点上起步,开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仍像战争年代那样,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辉煌胜利。

思考讨论

结合案例,谈谈新中国是怎样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为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必须适时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在民主改革时期就已经明确的。但何时过渡,如何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及其他几位主要领导人在建国初期都曾经有过一个“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有过一个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工业化建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安排,把过渡与工业化建设,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联系在一起。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任中央书记之一的任弼时提出:俄国在1913年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是42.1%,而我们现在还只有10%,有什么办法转入社会主义呢?当然,我们有苏联的帮助,转入社会主义时,工业的比重可以不必达到40%以上,但大致说来,总不能少于30%,所以全国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仍需要有二、三个五年计划才可转到社会主义。任弼时关于工业化比重的这种看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内较为普遍的意见。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鉴于这样的认识,从1949年到19452年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问题。为什么我国不急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要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呢?这有必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我国的现实状况。194910月蒋介石乘一艘海船离开大陆,为了平衡失落的心理,他说“我把这个包袱扔给毛泽东了”。他扔给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包袱呢? 蒋介石的国民旧政府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全国经济财政混乱、生产停顿、经济瘫痪、民生凋敝,全国失业工人400百万、灾民2000万。全国的交通由于多年的战争遭到严重破坏,重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不法投机商的操纵,市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市场秩序严重混乱。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政权的巩固。而且国内外民主人士和民族工商业者也对共产党的经济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说什么“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得100分,政治上可以得80分,经济上只能打0分”。不管是国外敌对势力还是国民党都在等着看中国共产党的笑话。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解放之初国家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就全国范围内同不法投机商打了两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即“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

资料:                    “经济决战”奏凯歌

全国解放之初,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生产停顿、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外国记者戏称:“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政治可以打80,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不管是西方敌对势力,还是国民党,都在等着看中国共产党的笑话。面对这样的情况,从1949年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领导人民打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战”——稳定物价,并彻底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的局面,粉碎了敌人恶毒的污蔑。

这场决战,从上海打响。在19495月,上海解放后的十多天内,市场上投机活动猖獗,银元价格竟然上涨了5倍多。党中央亲自指派熟悉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赶赴上海,领导打击投机的战斗。经过认真研究,华东军政委员会果断决策,在610日下令包围和查封了上海市投机市场的总枢纽——上海证券大楼,取缔了金、银、外币计价的活动。这使人民币得以占领市场,为平抑物价创造了重要条件。从上海斗争开始,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指挥,全国进行了多次平抑物价涨风的斗争。其中,具有决定意义是19503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项决定的贯彻执行,使全国的物价明显地稳定了下来。

在贯彻这项文件的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工作十分扎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经济委员会每晚都有电话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指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大连等大市场的国营贸易和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内容为国营贸易机构当天卖出多少粮食和纱布,买进多少,价格高低,以及私商买进、卖出的情况。领导同志每晚都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提出次日卖出价格的安排和要求,电告各大城市执行,通过各大城市的贸易价格活动又去影响各小城市的贸易、价格情况。

为了保证《决定》的准确执行,中央还召开了会议,讲明政策,做透思想工作。在开会时,广州市有位代表形象地说:“经过这次会议,我懂了,我过去在广东打仗,抓到俘虏,就送到广州完事,可现在要送北京了。每天卖货的钱,就缴国库,我们要花钱,再到国库去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在执行中,纪律非常严明,发扬了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的优良传统,确实做到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且是“枪打出头鸟”,一经发现违法的苗头,就严肃处理,铁面无私,做到了“惩一儆百”、“寓教于惩”,而不是睁一眼,闭一眼,“看人下菜碟”。1950年统一财经工作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所属的西南区土产公司经理谢扶今同志(此人系长征干部,又是王明即陈绍禹的妹夫,当时王明已回国,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没有遵照财经统一的规定,把卖货所得现金上缴国库,而是自行投放,收购了猪鬃。西南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刘岱峰和西南贸易部部长王磊、副部长刘卓甫发现后,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批准,立即对谢扶今执行了纪律处分,并通报全区。广大干部无不敬服,再没有人敢于以身试法。这就使得中央规定的政策,通行无阻,一直落实到基层。

通过这些斗争,新中国稳定了物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财经工作,不是得0,而是得了满分。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它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站稳了脚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思考讨论:

1.“共产党的军事可以打100,政治可以打80,财经工作只能打0分”,如何认识这个说法,“经济决战奏凯歌”说明了什么?

2.毛泽东高度评价建国之初稳定物价的胜利,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胜利。你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主要是,继续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及时的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过三年时间,到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已经完成,(此时除台湾没有解放外,全国都已解放,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势力都被消灭)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6月,毛泽东在忠言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00701 页。)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比鸟的“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呢?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实现我国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列举刚建国时我国工业的落后状况(见课本和教学案例)

案例:

我们能造什么

1949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除此之外,其它的150多个重点工程也都相继开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中国拥有了可观的工业规模,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为以后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539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称“一化三改”。随后,中国的所有经济要素,都纳入了计划的经济轨道。

1954年,新中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我们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一个探索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中国人勒紧裤腰带,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经历种种挫折,走完了英国花了近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3180万吨;

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

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

木材产量从1100万增长到了5100万吨;

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1560千瓦/小时;

原油产量从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

化肥产量从4万吨上升到了869万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自行制造了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并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把卫星送进了轨道。

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速度增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中国的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到1975年,这个比率被颠倒过来——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

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工人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而农村工业化运动,把三亿农民中的2800万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70年代曾与日本的池田大作谈论到中国,认为在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成效卓越。汤因比为此分析说:共产党具有很高的组织才能,他们将广大领土上庞大的人群有效地动员起来,为追赶现代化而进行了一场“急行军”。

思考讨论:

1.从不能造到都能造,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2.英国学者汤因比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有很高的组织才能。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2)为什么要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

    个体经济虽在土改完成以后在一定的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长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的工业化积累子技能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较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的推挤工业化的发展。同时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之间,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越来越明显,这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生活中生产力。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为什么我国在50年代就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家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了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又要求对手工业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化不同的方针政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我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那么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在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的上海流传一则《如何让猫吃辣椒》的故事,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谋略和智慧,既要改造资本家,又要资本家自觉自愿的接受改造。就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能用暴力剥夺的方式,也不能用欺骗的手段,而应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如何剥夺,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两种形式(在一侧板书),并认为用和平赎买变革私有制,是“最便宜不过的了”。列宁也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采取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没能实现。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所谓赎买,就中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即根据所定的股份在一定的时间内领取股息。(赎买并不是把资本家的企业买下来,那个钱毛泽东出不起,他所说的赎买是给资本家较高的薪金,同时对他们的资产付给一定的利息,当时的利息为5% 期限为10年)

  1)为什么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性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最后,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这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仍属于私人所有,主要是在1953年前的经济恢复时期采用的形式,当时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为帮助资本家克服各种困难、尽快恢复生产,以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但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把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企业的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只占四分之一,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这就使这些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国家派干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需要,同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企业已经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的公私合营。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例如北京的国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从同仁堂开始的。

案例:                   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提起同仁堂,家喻户晓,它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始创于清康熙八年,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19493月,同仁堂成立国药业基金工会,乐松生任总经理,通过不断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有了基本认识,坚信个人在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要决策听取职工意见。在后来的“五反运动”中,同仁堂也经受了考验,经过审查核实,被评为基本守法户。  

同仁堂作为民族工商业,有其代表性,而所经营的中药又是人民生活所需。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彭真市长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新品种的工作,并成立了中药提炼厂。在党的关怀下,同仁堂在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工人生活稳定,而且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并召集在京民族工商业者召开工商业联合大会,会上,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积极发言,拥护总路线。会上,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一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他们因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现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这是切肤之痛。乐松生先生做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其家族已经经营了200多年的同仁堂药店面临着抉择。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同时也看到,共产党和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因此必须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乐松生当选为工商联执行委员,推动了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的进程。

1954216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市工业公私合营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同仁堂是第一批合营的单位。同年89日,在大栅栏同仁堂成立了公私合营筹备工作委员会。27日,同仁堂彩旗高挂,在庆乐戏院召开了庆祝公私合营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体员工欢欣鼓舞,这家古老的私营企业在风雨飘摇258个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

合营后,一切涉及公私关系问题的事情,乐松生总经理都和公方代表王协商。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遭退休、怕降低工资等问题,工会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政策交心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向职工讲同仁堂合营的措施和合营后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了解各项政策,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表示,要为同仁堂出力,多做贡献,使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合营后的同仁堂,还进行了资产清算,确定了资方资本和应得的股息。面对合营后的新情况,同仁堂党支部领导全体职工先后进行人事劳动纪律、经营思想的整顿,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送料、出入库等制度;制定年度、季度生产计划,和用户建立供销合同,改变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特别注意了建立公私方共事的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开始体现了合营优势,职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

经理乐松生满意地说:“别家的流水日益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对其它国药店、行、栈形响很大,而且影响到全市的私营工商业者。中央和市委领导对同仁堂非常关怀,1955年初,彭真同志亲自到同仁堂会见乐松生经理,听取合营后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对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乐松生还以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的身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在同仁堂的影响下,全市私营国药业,于1956113日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代表。乐松生代表工商界登上天安门,手捧巨大报喜信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

    公私合营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生,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1959年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教由190人增加到539人,增长了近2.4倍;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78.3倍;蜜制丸药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丸,增长了49;水泛丸由4000斤增加到31.38万斤,增长78.5倍;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增长了10倍。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同仁堂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从同仁堂的合营前后的发展,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2从同仁堂合营所发生的变化评价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

    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用于赎买的费用共计32.5亿元。毛泽东说“出这么点钱,就买下了一个阶级,这对无产阶级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问题探讨:我们能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上述失误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呢?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不能。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尽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改造是成功的。比如: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言,把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避免了两极分化,消灭了剥削制度,这一深刻变革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相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还比如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党领导人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既消灭剥削阶级,又改造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方面通过和平赎买政策避免了因生产关系的大变革而引起经济上的破坏和混乱,促进了公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使大多数资本家经历“在前进中动摇,在动摇中前进”,在“改造中抵抗,在抵抗中改造”,“开始不自然,中途不自然,最后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后,愿意接受了党的领导,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革,保持了社会稳定。  尤为突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史上,有两个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有一些遗留问题,但毕竟是支流,是次要的,它同这场伟大变革所取得的伟大功绩——在中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绝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而不能由于当今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否定历史,否定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甚至否定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错误的。 

以上是第二节的内容。重点把握我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导、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材料:                              辉煌的成就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全面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人口众多,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始了她新的航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以及和同期国外经济发展数据的比较,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造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

1.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相比

                            1  工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466

326

140

1952

810

461

349

1957

1241

537

704

1978

5634

1567

4067

(参见柳随年、吴群敢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从上表中可见:第一,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农业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02%1978年比1957年增长477%;而农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16.5%,1978年比1957年增长192%。第二,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工农业总产值的30%,农业为70%1952年分别为43%57%, 1957年为57%43%1978年为72%28%

                                  主要产品产量

年份

粮食/

亿斤

棉花/

亿斤

油料/

亿斤

原煤/

亿斤

发电量/

亿度

/

万吨

水泥/

万吨

1949

2263.6

888.8

5127.0

0.32

43

15.8

66

1952

3278.3

2607.4

8386.3

0.66

73

135

286

1957

3900.9

3280.0

8391.9

1.31

193

535

686

1978

6095.3

4334.0

10435.8

6.18

2566

3178

6524

从上表中可见:1952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1.86倍;棉花产量增长1.7倍;油料产量增长1.24倍;煤产量增长9.36倍;发电量增长35.2倍;钢产量增长23.6倍;水泥产量增长22.8倍。

2.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相比

同印度相比:(1)“一五”计划期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中国“一五”期间工农业增长见表1。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印度1951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1.8倍,棉花产量增长1.7倍,油料产量增长1.6倍,煤产量增长2.5倍,发电量增长16倍,钢产量增长4.5倍,水泥产量增长6倍。中国情况见表2。(2)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491989年中国为7.37%,印度为4.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印度为1.73%(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7页)。

同发达国家相比:(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资本主义国家。19531957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中国为18%,美国为2.8%,英国为4.1%。(21949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国为7.37%,美国为3.17%,日本为6.9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中国为5.44%,美国为1.87%,日本为5.95%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经济建设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的来说,它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讨论题: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 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和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课后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2、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基本经验?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完)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