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15-05-16 13:26   审核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述,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5.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课时:4 课时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第一集

思考讨论:

1、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你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话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泽东说过“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后来的外敌入侵,中国也会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但中国的发展轨道却被帝国主义的炮火给无情改变了。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1、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中国。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和租借中国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干涉行政和司法,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的主权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同时又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关税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入侵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列举中国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该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银2100万量。从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就不完整了,在政治上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中国开始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不甘落后的美国和法国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享有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和永久居住权,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以及领事裁判权,外国船只可以任意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就单一个俄国帝国主义从就侵吞了中国北方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95年的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成为最大的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增开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了内河航线,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后因该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国、法在华利益,以武力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中国勒索白银3000万两为条件。《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攻陷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与英国等11个国家鉴定了《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程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先后两次分别登上历史舞台,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18511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揭开了近代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从18511月金田起义至1864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纵横18个省,坚持斗争14年,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不仅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出路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称洪秀全是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人之一。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联合在京举人1300多人联名给皇帝上书,重申“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要求挽救民族危亡,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康有为奉命撰写《应诏统筹全局折》,拟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6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国家方针,宣布变法。但仅仅103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变法失败。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在天津等地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在八国联军以及慈禧等当权者的出卖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次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广东香山,从小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熏陶,立志要成为“洪秀全第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孙中山愤慨万分,戊戌六君子的血使他彻底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最后一点希望,他毅然抛弃了医“人”的生涯而立志要从事于医“国”的革命。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决心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先后发动了十几次起义,结果都失败了。19111010日,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次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12日,清帝宣告退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于4月被迫解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遂告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它们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历史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道路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来指导,有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即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

第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第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一年多的革命实践,认清当时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在此前后,党的主要工作是发动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教训使我们党认识到但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广发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针对这种形势,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1926 年前年,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成熟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著名论断,形成武装斗争的思想。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概括,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本节小结:

第一,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刻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 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步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在党的历史上,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的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二,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采取全国、省、县、区、乡人民代表大会系统,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选举政府。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让各级政权组织集中处理国事,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虽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页)
    1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

    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占农村90%的贫农、中农及其他人口,只占有20%30%的土地,而占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80%的土地。这种地主阶级利用其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发动贫苦农民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它对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2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国民党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20年中,集中了100—2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的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固定资本的80%,并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这个垄断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和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畸形产物。
    
中国官僚资本显著的特征是:第一,它的形成一开始就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利用国民党政权的力量对广大人民进行超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它的存在是以国民党政权为前提条件的,它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它是靠买办起家的,没有任何独立性,是为帝国主义服务并由它们扶植起来的,它们是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国垄断资本的附庸;它们在国内同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从其资本活动形态看,这个垄断资本,主要不是生产资本而是投机资本,是从金融和商业的投机起家的。利用政权垄断金融和商业,通过发动内战,滥发公债、举借外债、外汇投机等途径,掠夺和集中财富。通过对金融业的垄断,进而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是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损害民族资产阶级。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就其消灭买办性、封建性,摧毁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而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剥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为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就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历来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节制资本的方针,即一方面要阻止操纵国民生计的大资本的出现;另一方面,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但是,中国的现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针对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它发展的疑问,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指出: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即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等,是要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代替封建的旧文化;参加这一运动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并努力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和其他群众。因此,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引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这并不是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必须采取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态度,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决不能同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但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而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贫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因此,文化工作者要接近民众。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区别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区别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第三种形式,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是一个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的国家模式和社会模式,由于它的内部具备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素质和运行机制,即孕育着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因素,使它成为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中间站,中介点。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才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发展现代工业,实现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只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欢迎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体现了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本节小结: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形成特点

第一,目标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反作用于前者的基本原理。

第四,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理论结晶。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

    大革命失败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各地相继举行了若干次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的起义,但大都归于失败。这些起义,特别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厄运无不证明:在国民党拥有强大武力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企图攻占或坚守大城市,只能导致惨重的失败。

    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的失败使得正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思索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为什么还是失败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到底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当时许多共产党人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首先作出回答的是毛泽东。当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攻长沙遭受严重挫折,夺取长沙已无希望之时,毛泽东表现了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创新精神,当机立断,力主放弃进攻长沙,向农村进军。1927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了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这次转移,不仅保存了秋收起义的革命力量,而且把革命斗争的目光转向了农村。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成为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毛泽东等人虽然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这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受“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看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热衷于发动城市暴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根据地的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上敌人对根据地的严密封锁和不断“围剿”,给根据地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致使一部分红军将士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因此,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农村和山区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能不能长期存在和发展?不回答这些事关革命道路和前途的问题,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1928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奠定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理论的基础。毛泽东在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存在和发展。1930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础上,把根据地的发展和夺取全同胜利联系起来,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资料:井冈山斗争初期,条件极其艰苦。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下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面对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红军中流行着一种悲观的拼命主义。战士们把武装带称作“牺牲带”,当谈论到革命的前途时,他们便把两眼瞪圆,不无凄怆地说,“牺牲的时候,革命可能就成功了”。这种黯淡和悲观的气氛就像湿雾一样在井冈山蔓延散开。甚至有的干部们也私下议论起“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 等问题。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感染,他曾多次散布,“现在边界很困难,只有红米饭、南瓜汤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出山去,否则没法维持”。  是坚持巩固的根据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而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还是分散出击,打到山外,闯州过府,形同流寇,这是当时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争。林彪力主分散出击。 1929年就要过去了。在岁末“古田会议” 结束不久,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怀疑“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
    毛泽东也很想给林彪写封回信。可一时还没有想好。林彪这时刚刚23岁。参加南昌起义时,他还是个连长,上井冈山后不久,就当了红四军的营长。19288月,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牺牲后,他接任二十八团团长。但是,毛泽东觉得林彪有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对时局的估量较为悲观,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毛泽东知道,林彪的这种悲观情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眼下,无论是在红四军还是在全党,忽视农村根据地的作用、坚持“城市中心论”者大有人在。中国革命要不要建立广阔的农村根据地?革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1930年初,毛泽东整整花了五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并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各纵队、大队党支部,展开讨论。
    信中,毛泽东写道:“林彪同志!我从前颇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内也没有建立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
    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了林彪的悲观思想和流寇思想,他写道,“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勉励林彪振作起来,丢掉悲观情绪,迎接革命事业对他的选择,不辜负他本人对林彪的厚望。毛泽东写道: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入这封信。时在东北的林彪闻讯,急忙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说“我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封信。为不致引起误解,我同意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布我的名字”。毛泽东善意地答应了林彪的恳求,删去了林彪的名字和信中对林彪的批评部分,把题目改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遵义会议后,随着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从193612 月至1939 12 ,毛泽东又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人> 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极其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不可能利用和平道路实现自己的目的。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共产党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只能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我们党从大革命失败后特别是八一南昌起义后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强大军队才能更好的进行武装斗争。

    第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80%,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农民(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这些条件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第三,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样,农村革命根据地就作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就是: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互相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上述这些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即湘、鄂、赣、粤等地区。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因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如果只有赤卫队没有正式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拖。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二)武装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1、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无产阶级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的觉悟水平,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进行革命战争。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就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毛泽东指出:“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即是党同农民的密切关系。” 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3、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建军的唯一宗旨。

    第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实现人民军队建军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是毛泽东对党与军队关系所作的一种形象概括,也是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建军原则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述。只有切实保证党对军队的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是人民军队建军的三大主要职能。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第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人民军队建军的统一纪律,是人民军队统一的言行准则,它对于人民军队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推进人民军队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军的有力武器。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是人民军队如何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党的建设

案例分析

处决黄克功

    193710月,在延安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不成,恼羞成怒,竟失去理智,在延河边枪杀了女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黄克功十几岁就加入了红军,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屡建战功,是革命的功臣。毛泽东指示边区政府要认真处理这一恶性事件,并亲自到抗大,与学校的领导研究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在抗大研究处理意见时,毛泽东神色严肃地对参加会议的同志说:“我们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兴起,不少青年学生向往延安。我们正处在从全国各地吸引爱国青年学生到延安来学习,培养民族解放人才的时期,黄克功的所作所为,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一定要审判处决,严肃法纪。”
     接着,他要随去的中央领导同志告诉边区高等法院,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后,予以惩处。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这件事极为重视,组成了以法院负责人雷经天为审判长的合议庭来审理此案。经审判后,依法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
     黄克功听了这一宣判后,立即向中央军委写了申诉信,要求看在他为党奋斗多年、出生入死的历史上,予以从轻发落;并要求戴罪上战场,杀敌立功,在战场上牺牲。
     毛泽东阅读了黄克功给中央军委的申诉信后,亲自提笔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写了一封信,并要他在对黄克功执行死刑前向群众宣读。
     1011日,边区高等法院在延安陕北公学的大院里召开公审大会。公审大会上,看着黄克功身上的累累伤疤,参加公审大会的一些红军指战员热泪盈眶。特别是与黄克功并肩作战过的同志,更是对黄克功充满同情。雷经天宣读了毛泽东的指示信: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听完毛泽东这封信,黄克功悔恨交加地低下了头,认罪伏法。
     黄克功处决后,老百姓无不称颂:共产党坚决依法办事,为人民群众树起了严守法纪的榜样。不少民主人士更是交口称赞:像黄克功这样的革命功臣,一旦犯罪就坚决处决,共产党的纪律如此严明,真是古今罕见,伟大!伟大!就连那些一开始就借“黄克功案件”拼命鼓舌摇唇、大作攻击文章的反动报刊,也哑口无言了。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2.
结合本案例并联系实际,讨论毛泽东党建理论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以及从严治党、加强法制建设。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1、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一,要努力解决共产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就是要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全党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走群众路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和克服个人专断,也要反对极端民主化。

    3、必须十分重视作风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条件,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一起,成为毛泽东建党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必须重视作风建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突出贡献,是把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高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

    4、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特别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他主张在使用干部上要实行“德才兼备”的“任人唯贤”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反对“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强调要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干部和善于爱护干部。

    5、整风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整风的方针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践证明,这是解决党内矛盾最有效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中国革命性质、动力、领导力量、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等的独创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实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推翻了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前途,关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指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仍是一个欧洲国家,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它的正确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以独创性的内容极大丰富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实践。在这两大实践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中关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宝贵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等等,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总之,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节小结:

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艰难探索而走出的正确道路。

中国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本章总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必须以正确认识基本国情为前提。选择什么样的革命方式、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都是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和对象,三大纲领是其具体化,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

 

    阅读书目: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复习思考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5.为什么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