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课程团队  一流课程建设  教研成果  课程资料  实践教学  特色案例库 
习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审核人:

习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_______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        D. 与国际市场接轨

8.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  

A. 国力标准    B. 生产力标准      C. 人民生活标准    D. 社会主义标准

9.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

A.条件不同  B.形式和手段不同  C.目的不同  D.内容不同  E、对象不同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   )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B.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E.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

4.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多途径  E.多阶段

5.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   

A.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党的领导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 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什么 ?

四、辨析题

1.中国的开放是经济领域的开放。

2.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3.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五、论述题

论述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认知的差异,谈谈对我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参考 答 案:

一、单选题

1C  2D  3A  4D  5A  6B  7A  8B  9C  10C

二、多选题

1AD  2ABDE  3ABCD  4ABC  5ACD

三、简答题

答:1、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中国从一个半殖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第二,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社会正常发展中的一般性改革,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

第四,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五,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也不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3第一,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越发重要;

第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事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第一,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第二,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四、辨析题

1、答:此观点错误。第一、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

第二、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多层次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经济特区为起点,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由于世界市场是一个宽领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一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格局。其中包括:通过对外贸易,对世界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对世界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和向外招标工程等,对世界劳务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和转让,对世界技术市场开放。开放的领域包括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

2、答:此观点错误。首先,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改革与第一次革命不同。改革的对象是在我国各种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的弊端。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革的原则是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改革的方法是要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在各方面的协调中进行;理论理应走在实践的前头,先有一个蓝图,然后再着手改革。

其次,改革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基本制度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体制上的缺陷和弊端,表现为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革,使改革变成改向,如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如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十五大指出,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而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也在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除弊趋利、吐故纳新。

3. 答:此观点错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五、论述题

第一,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最后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突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的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的缺陷。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揭示社会主义本身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二是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首先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其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再次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最后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差异: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角度出发,做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断,结果导致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做出了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四,国家建设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结合。对于当前我国的国家建设就是要搞好顶层设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等制度改革,为“五位一体”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完)

关闭窗口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